夜幕降临,拉开了遵义市汇川区苏州路摊区热闹的序幕。小吃摊前的灯火次第点亮,裹挟着诱人的香气弥漫整条街道。谈笑声、食物在锅中煎炸的滋滋声,交织成一首生动的夜市交响曲。规范有序的摊区经营,不仅点亮了城市的夜色,更持续为夜经济注入蓬勃动能,拓展消费新空间。
如织的人流中,静静穿梭着湛蓝的身影——城管队员们步履从容,目光明亮,他们不仅是市容秩序的守护者,也成了这市井烟火里一抹让人心安的存在。
城市之美,在于善治。近年来,遵义市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,推动执法与民生“双向奔赴”,同步提升城市“品质”与“颜值”。从“强基础、转作风、树形象”先进集体,到“三、三”执法工作机制在全国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,这支队伍在规范化、法制化建设上稳步前行。
展开剩余84%这些成效的背后,是一场从管理到服务的蜕变。
从“冷面孔”到“热心肠”,让执法更有温度。
“阿姨,在马路边占道经营,这样很不安全,还容易影响通行,我全部给你买了,你早点回去嘛”。这暖心的一幕发生在仁怀街头,一名城管队员见老人在医院通道路边售卖野葱,在宣传规范摆摊售卖行为的同时,主动掏钱买下老人剩余菜品,劝老人早点回家。这柔性、温暖的执法画面被旁边的面馆老板拍下并上传网络,获得了路人和网友们的纷纷点赞。这是遵义市城市执法“温柔”的一幕,也是坚决贯彻柔性执法理念的实践缩影。
遵义市综合行政执法系统始终坚持包容审慎工作原则,践行住建部“721”工作法(即70%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、20%的问题管理手段解决、10%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),2024年以来,全市综合行政执法系统办理案件中,不予行政处罚281件,从轻减轻处罚623件,以实际行动落实了柔性执法的工作理念。
从“投诉举报”到“主动倾听”,让群众声音能被听见。
今年以来,遵义市区两级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常态化开展“城市管理‘您说我听’征求意见”活动,邀请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居民代表、企业人士和媒体等重点围绕市容秩序、环境卫生、市政设施等民生领域,主动听取群众声音,直击城市痛点堵点,将市民的“金点子”转化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有力措施。
“会址附近有个栏杆,当游客需要过个婴儿车的时候,是不是可以打开一下?”
“湘源国际周边停车难,能否划设临时泊位?”
……
城市管理不是城市管理部门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社会各界和市民共同参与的“大合唱”。通过开展“城市管理‘您说我听’征求意见”活动,倾听群众心声,收集到群众代表建议意见66条,逐一作了处置回应,获得群众好评。
从“遥不可及”到“触手可及”,让暖心服务走上街头。
在赤水市的街头,一座温馨的民情驿站成为过往市民触手可及的“暖心站”。站内不仅配备饮水机、急救箱和共享雨伞,还提供失物招领、临时休息、照看、寄存和书籍等便民服务,小小执法岗亭成为与群众沟通最便捷的民情驿站。如,2025年6月,市民反映的人民东路人行道占道摆摊问题,从接诉到解决仅用15分钟。
这是遵义综合行政执法系统聚焦城市精细化管理,以综合行政执法岗亭为依托,以民情驿站为载体,持续推动城市服务走向街头、走进民心。
通过拓展功能,把单一的执法点位转变为多元的服务驿站,实现了城市治理质效的新提升。
从“痛点”到“亮点”,让脚下安全得以守护。
位于遵义市汇川区的沈阳路,曾因破损、积水饱受诟病,被称为“闹心路”。经过50天紧张施工,今年6月2日实现华丽蜕变。昔日“打满补丁”的坑洼路面消失无踪,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宽阔平整的沥青大道。
“以前上下班,路面坑坑洼洼,车一过簸得厉害。现在平整又好看,开车心情都变愉悦了。”家住汇川区沈阳路添阳小区的市民高兴地说。
市政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,也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关键。遵义市综合行政执法系统在市政设施管养工作上始终“倾听民意”,分类实施基础设施维护管养和配套功能优化完善,持续加大资金投入,扎实推进市政道路维修和城市窨井盖的监督管理,防范事故发生,保障了城市公共设施使用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
从“到处赶”到“有序聚”,让摆摊不再东奔西走。
“原来没有固定摊位,只能在路上或小区门口流动经营。现在政府给我们提供了固定的经营场所,收入增加了,生活越过越踏实。”提及摆摊生活,苏州路上经营烙锅的摊主刘先生这样说到。
遵义市综合行政执法系统始终坚持“为民服务”工作宗旨,实施“划线经营+限时经营”管理,因地制宜设置便民服务摊区320个,各类便民摊位5480个,打造了汇川“苏福商圈”、红花岗吾悦广场“黔潮印巷”、播州区扬州恬苑、赤水红军大道、凤冈文峰塔广场、仁怀解放广场等一批较为集中的特色夜市摊区路段,实现市容整洁、摊贩生计、市民需求三方共赢,周边环境“清爽指数”显著提升。
遵义城管队伍的故事,没有惊天动地,却细致入微、温暖人心。他们有过风里雨里的坚守,也尝过被误解甚至责难的滋味,但对为民初心的注解始终如一。城市的核心是人,让城市更美好归根结底是让人民更幸福。城市管理的初心,就藏在每一条街巷中、每一次俯身的沟通里、每一次迅速的响应时。他们用“绣花”般的功夫,“织”出了属于遵义的民生幸福图景。
来源:党建办
一审:何文丹
二审:吴江柱
三审:杨 攀
发布于:北京市